南开大学-南开学子圈
标题:
天津孩子恨死校外培训班 但谁也不敢不上病根何处?
[打印本页]
作者:
Aakarshan
时间:
2017-2-21 22:29
标题:
天津孩子恨死校外培训班 但谁也不敢不上病根何处?
一篇调查校外教育培优机构“疯狂学而思”的万字长文报道,不仅在中小学家长的朋友圈内不断刷屏,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媒体的不断追问,甚至一路上升到中国家长的集体式焦虑。
媒体的诘问铿锵有力,报道中呈现:学而思上课占用了孩子大量课余时间,家长和孩子都疲于奔命;学而思超前超纲安排学习内容,很多孩子学习大呼“压力大想哭”……然而连日在天津校外培优机构以及与家长的对话中,新闻117记者却发现,很多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的家长是出于无奈的被动选择,摆在眼前的现实,一方面是学校教育“吃不饱”,另一方面是孩子班级里超过八成乃至九成的孩子都在上培优班。
为人父母,你怎么敢做“异类”,让自己的孩子独享“快乐”?
咱家孩子
11月23日,学而思寒假春季班网上、现场报名的日子,天津作为学而思在全国布局的19座城市之一,在本市和平、河西、南开等区共有14个校区。家长口中将其称作是“学而思片”,去学而思补课,就意味着能接触到更多该片区的学生,“山外有山人外有人”,“她就知道还有更强更优秀的学生。正常人都有这样的想法,愿意跟自己水平相当或者更优秀的人去接触,然后她也能从中学到点东西。”家长朱思云这样说。
网上更多家长的心态是随大流,“周围的学生不是在学而思就是在华英,双休日不去这些教育机构连个玩伴都没有。”“羊群效应”使得众多家长争先恐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到校外教育机构之中。
“你孩子做测试了吗?”前台的工作人员并不十分上心接待,她提醒新生报名须先通过学而思的入学测试。现场人不多,因为已实现网上报名、网上交费。
整个校区共分三层,一二层是学而思培优教室,每间教室可容纳二三十人,楼道内张贴有学而思名师的基本简介和优秀学生的试卷,字迹一板一眼。三层是一对一培优。
来现场报名的几乎都是一至三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家长,因为老生家长对于这一整套流程早已是轻车熟路。
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年级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由于没有上过幼接小班、没有上过学前班,上课没多久之后,孩子就回家来抱怨了——
“妈妈,老师讲得太快了!上课时老师一提问,发现底下大部分同学都会,他就讲得越来越快,我根本听不懂。”
孩子课上听不懂,只有课外补。韩婷的孩子今年11岁了,她向新闻117回忆,最初给女儿报学而思数学班,是为了让孩子“跟得上”。
“因为我们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上课挺吃力的,而班里大部分孩子之前都学过,不管语文数学英语,70%一年级教材都会,所以老师教得都比较快,我们是真心没有学过。”韩婷表示,女儿班现在有40个孩子,80%在外面上课,到了五年级基本上都在外面上不同的班,女儿算是上的少的。
“其实,上不上学而思真正反馈到校内成绩上,无非就是提高2分-4分的区别。”韩婷曾经就此研究过卷面成绩。“上这个初衷是让孩子开阔思路,学而思题目很难,她学完这些题后,到学校就觉得很轻松,就更有自信了。”
有些同学是竞赛型的,家长目标很明确,就是冲着考陈杯、华杯去的,就是为了去考小卷,奔着私立学校去的。
家长朱思云的孩子今年14岁,近几年来她已经给女儿倒腾换了好几家培训机构,甚至是不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学习反馈来调换,她说:“三年级开始就上华英数学和英语,五年级暑假开始上学而思英语;上初中后,又在学而思报名学习过英语、数学、物理;现在上初二,学而思不上了,全部集中到另外一家培训机构,周末一天上满5门课……”
朱思云看来,这样既节省了家长来回接送浪费在路上的时间,孩子也能坐得住,一待就是一天。而朱思云本人就是一位老师,在小学六年级教数学。“我也只能在数学上辅导一下她,语文、英语等课程我就管不了。到了初中学代数,和小学数学又不一样,能帮她的有限。”对此,朱思云实话实说。
考华杯、陈杯的孩子
人们常听到这样的话——隔壁邻居家孩子又怎么样了。如今,隔壁孩子就是考华杯、陈杯的孩子。
上学而思、华英的想法,每个家长都不一样。有的家长认为学而思热情服务到位,孩子比在学校更受重视了;有的家长扔钱占名额,指望孩子某一天能开窍。
还有不少家长是要求孩子去报名华杯、陈杯、奥林匹克竞赛的。多数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逢考必上,如果能拿到一个好成绩,对孩子将来更有帮助。
华杯,华罗庚数学杯;陈杯,陈省身数学杯。12月,这两项重头赛事将先后开考。按照惯例,考试之前,华杯组委会将公开各年级组1道题,请大家提前做做看。
如此“神级”小学数学题,别说孩子,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做不出。
韩婷记得,孩子四年级时班上新来了一位年轻数学老师。有学生拿学而思作业提问,老师看了一会儿没有立即答上来,说“我回去想一下。”孩子们马上议论纷纷说:“看,这题老师都不会做。”有个学而思超常班的学生,当着老师面3分钟给出答案,让老师很尴尬。
除了数学,英语也是如此,很多孩子小学已经学到英语五级。
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和减负,但是学而思仍然设计了一套非常精密的班级划分体系:同步班、提高班、尖子班、超常班。在金字塔顶端的是超常班,每班大约20人,实行末位淘汰制,每阶段都会有考试,成绩掉下来会淘汰进提高班、尖子班。在这套体系中,成绩决定一切。
朱思云的女儿曾上过短期的小卷补课班,由于时间短收获很小,“上这个班是为了给她‘去心病’,同班同学都上,不让她上就会被埋怨。”朱思云解释说,“上了还不行,就不是家长的责任了。”
现实中,许多情况是“孩子自己想上补习班”。家长们认为,只要不是上“变态”的超常班,孩子就没那么痛苦,能适应补课,这是他们自己的诉求。
家长的宿命
最近,“疯狂学而思”的报道让家长们很纠结。但新闻117记者采访发现,基本没有家长让孩子就此退出。天津学而思机构负责人表示,近期没有家长因此退班。
是否剥夺了孩子的快乐?家长们很矛盾。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,大部分家长都选择对孩子进行音乐、绘画、舞蹈等兴趣培养。“然而,到了四年级就抗不住了,不上课外辅导班还能轻松应对各种考试的孩子,真的太少,至少我的孩子不行。”70后韩婷记得,她小时候也上过辅导班,“那时候班上大概10%的人上补习班,现在则完全反过来了,90%的孩子都在上。”
如果不上辅导班,家长们累了一天下班后,还得接着辅导孩子默写、练听力,如今绝大多数上班族都做不到。于是,花钱买服务由教育机构代劳,变得天经地义。
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熊易寒认为,70后、80后一代人大多有过上树捕蝉、下河捉蟹的经历,滚铁环、跳房子、捅马蜂窝是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,基本到了初三、高三才进入白热化的学业竞争。而现在,这代人为人父母,“赢在起跑线”的理念变得深入骨髓,学业竞争不断被提前,不仅高考、中考、“小升初”让家长们念兹在兹,甚至连入园、入托都需要家长使出全身解数,动用各种社会关系。
时代正在全面发展进步,做孩子和做父母却变得更难了。
如今,家长们都说孩子没有童年,痛恨奥数和培训班,对学而思的攻击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情绪。但是,没人愿意退出,因为退出就意味着掉队。示范幼儿园、重点小学、重点初中、重点高中、重点大学,一环扣一环,不容掉链子。竞争压力造就了“虎爸虎妈”,而“虎爸虎妈”又进一步恶化了竞争氛围,循环往复。
一边是学校提倡素质教育,一边是课外补习班疯狂“填鸭”。对孩子而言,只有认命,慢慢习惯,到了寒暑假就自觉地背上书包去补习,孩子们在麻木和习以为常中觉得负担似乎也没那么重了。
然而,韩婷也承认,如果家长真的“缺位”,完全放任孩子而不去监督,那么上补习班也收效甚微。所以,“陪公子读书”依然是家长们逃不掉的宿命。
一个学而思被炮轰 千百个学而思站起来
韩婷认为,课外培优火爆有三个原因:首先,学校素质教育达不到,但依然会考到的内容,需要课外辅导班补足。第二,需求旺盛导致市场供给火爆,一个培训机构今天倒下了,明天又会有N个培训机构站起来。第三,有些家长认为摇号不公平,想让孩子上民办私立学校,而奥数、陈杯、华杯是上优质民办学校的重要筹码。
“如今学校课上的内容不够细致、完善,老师时间有限没法跟踪每一个学生,我们只能给孩子补课来应考,如果孩子在学校就能把基础打牢,培训机构又怎么能有市场?”韩婷说。
作为教师,家长朱思云认为:“孩子遇到一个负责任好老师,就是最大的幸福。”作为教师,最重要的是在有限时间内为学生教会方法、提升兴趣,孩子们课下自然会主动投入精力复习,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;反之,教师基本功不扎实、专业素质不够,只会照本宣科,没有延伸,孩子们只有被动找培训机构“加餐”。
“考试是总指挥棒,卷子出得难,孩子和家长怎么办?你只能大量填鸭复习,见更多题型、做更多题,这是唯一的出路。”朱思云认为,既然考试制度无法改变,学生和家长只能改变自己。
在连年减负的口号下,从小学到初中,课堂教学内容在不断做减法。一些知识点因为减负在教材中消失了,老师在课堂上也跳过或略讲,但在考试中依然要考,让学生很受伤。“我女儿上次回家问我‘什么是宾语从句,什么是三单’,老师课上只是提到,说不讲语法,然而考试中却会考到。”
家长们认为,教育考试改革、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了,根本问题却没有解决,那就是考试知识点在增加、难度在增加,课上讲得却不增反少。摇号、划片只是形式,如果从课堂上不能让学生“学会”,学而思们只会越来越多。
校内减负和校外增负的困局
“疯狂学而思”报道曝出后,有学而思内部人士透露,企业老总在内部会议上大呼“好,这相当于在给学而思打广告。”
知乎上有关于学而思独到之处的分析帖,认为学而思的优势其实非常简单:教学质量。教育企业的产品,就是课程,课上得好,自然会发展壮大。
在《谁造就了疯狂的学而思们?禁止竞赛获奖证书能扭转局势吗》的文章中,评论人士为培训喊冤:“从择校看,从校内到小升初的剪刀差,以及民办初中挑选学生的现实看,培训还是大有裨益的。”
新闻117了解到,2017年天津市小升初招生中,民办初中实行网上报名、面谈录取等招生办法。即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,兼顾面谈表现进行招生,一律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。
但同时搜索发现,本市一些优质民办初中在今年的招生中会明确这样的条件:“有竞赛证书的可以进实验班,没有证书的进普通班”、“证书占比20%”等。
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评价,校内减负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,反而促成校外增负,原因有两方面,一是我国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,另外是仍然以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选拔学生。在应试导向下,不管政府如何颁布“减负令”,家长都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,社会培训机构也会有更多的生意经。
是家长错了吗?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孩子各种拼,花钱花时间花精力,这一定是做家长最累的时代。道理人人都懂,但面对现实,家长怎么能淡定呢?
是学校错了吗?学校响应行政命令,给学生减负。这几年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校内转到校外,从侧面说明减负也有了一定成效。
是校外培训机构错了吗?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,只要不违规、只要有生存空间,学而思们何错之有呢?
11月15日出版的《人民日报》表示,校内减负校外加的现象根源在于,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。文章说,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,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,那么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状,就会变着花样地持续上演。
(文中韩婷、朱思云均为化名)
欢迎光临 南开大学-南开学子圈 (http://www.guangxiaozhu.com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1